发布时间:2018-12-18 09:27:47 文章来源:信用中国栏目
原标题:ofo组团退押金:深陷信任危机的ofo如何“跪着活下去”?
继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民组团前往ofo总部退押金:10分钟搞定》之后,17日 ,许多ofo小黄车用户来到ofo小黄车位于北京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的总部退押金,由于人数较多,队伍从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的五楼一直排到了大楼外。
与此同时,一则“假装外国人可以在ofo秒退押金”的新闻掀起的舆论风波还在继续:有网友称,他假装自己是一个来自加州、在中国生活了两三年、中文不太好、做事喜欢上纲上线的外国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ofo写了封投诉邮件,没想到ofo很快给他退了押金,还回复了一封英文邮件道歉。
一边是国内用户遭遇退押金难,一边是网友自曝假装外国人不但押金被秒退,还收到致歉信,这让本就处于风口浪尖的ofo,引起更多网友的关注。
以老外之名,讨回押金,只是ofo押金事件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在过去的大半年里,ofo退押金难的新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在舆论场上演。比如,退款按钮难找,客服电话长期无人接听,退押金周期从1-10个工作日延长至1-15个工作日,15个工作日也未收到押金退款等。
不久前,中消协公布《2018电商行业消费数据报告》称,随着共享经济部分企业频繁曝出挪用押金、企业倒闭、退款难等问题,共享经济的投诉量在2018年呈现上升趋势。可印证的是,ofo的投诉量暴增。
ofo押金难退,二手交易平台上代退共享单车押金的骗局也应运而生。比如你花一块钱,可以买到一份创意十足的攻略:“拨打电话××××,记住这是你要钱的唯一方法。电话比较难打,要坚持打30-40次。”有媒体记者在闲鱼平台上看到不少相关的退押金“宝贝”:诸如售价0.1元的ofo退押金攻略、售价19元的“强力软件”以及售价不等的代退服务。为揭露真相,记者联系了其中一位。但结果是,记者打钱后对方便不再回复,而且承诺的一天内退押金,也完全没有兑现。
颇具讽刺意味的骗局背后,是ofo小黄车押金难退的现实,还有难以走出的债务危机。
据统计,2018年以来,至少有9家公司因合同纠纷将ofo告上法庭,涉及物流运输、房屋租赁、广告费用、拖欠货款等多种事由,部分案件已达成和解,尚有多起仍在审理之中。
公开资料中,正在或曾经起诉ofo的公司分别为:白马(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兰州雄飞物资有限责任公司、淄博传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武汉光谷创客街区管理有限公司、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倚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上海凤凰。其中,涉及金额最大的是上海凤凰。
除此之外,ofo还涉及多起劳动合同纠纷。ofo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在深圳、杭州、唐山等地的分公司曾因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而被工商部门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
押金风波持续发酵,债务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ofo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触动着用户、厂商和媒体的神经——比如官方微信公众号卖蜂蜜、办公室迁址、与PPmoney的网贷合作、遭遇供应链商家讨债等,都在舆论场引起较大波澜。相伴出现的是ofo“人去楼空”“恶意收购”等消息,ofo官方微博也不得不变身“辟谣”平台,对相关报道进行辟谣否认。
11月14日,久未现身的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在内部会议上承认,他在三四个月前曾想过放弃,想着要不要干脆倒闭,承认自己失败,因为“确实没钱了,不想管了”。但10月回来后发现公司居然还活着,“就觉得不能再逃避了”。他表示,ofo不会倒闭,其他都有可能。10月底,ofo还被曝出已有大型券商中介机构入场做破产重组的消息。戴威也予以否认,称由于供应商债转股,目前资金情况正在好转,但依然很困难。
11月28日,戴威发布了一封内部信。为应对更加复杂和困难的生存环境,他宣布公司决定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和升级。除了三项人事变动,公司内部还合并了多个部门。
戴威还在信中表示,“冬天已经来临,风雪亦将随至。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仍需坚守信念,哪怕是跪着也要活下去,只要活着,我们就有希望!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的并存,只有在最危险的时候才能真正让我们破釜沉舟、向死而生。当你认为它是危险,那么危险已经来临,当你认为它是机遇,那么机遇即将到来!”
对ofo的出路,戴威曾说:“ofo除了不会倒闭,什么都有可能。”但如果问到,未来ofo将何去何从,恐怕连戴威本人也无法回答。
押金难退,让ofo早已失去了用户的信任,而“假装外国人可以在ofo秒退押金”本就千疮百孔的现实雪上加霜。有评论文章指出,没有哪家企业在发展征程中始终一帆风顺。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回避问题,更怕的是推三阻四,毫无诚心解决问题。
不断地推三阻四,不停地狡辩,更会让其陷入更深的信任危机。而一旦失去了用户的信任,再好的企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难掩“干涸”的宿命。
2016年3月,ofo经历“重启计划”,复盘之后戴威认为“唯一能让ofo死掉的就是用户离开我们”。如今来看,两年之前的“死亡推论”,正在这场不断加深的信任危机中演变为现实。
有文章写道:ofo踏错了节奏,错过了运气,一切那么偶然又那么必然,就像它当年成功那样。可是,“ofo,你为什么不能体面地去死?”
(来源:中宏网)